在新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整体规模上,截至2021年底,全国719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共有1428个专业教学点,新闻传播教育呈跨越式发展;新闻传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更加彰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得到显著加强,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稳步推进;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面向全国新闻传播院校连续推出并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
“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系列短视频,即是“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下推出的最新实践成果之一,我们简要分析其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创作该系列短视频的初衷是借助数字化技术,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播。一开始,采用已有的音视频制作方式,在既有的视听传播理论框架下展开实践。然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竖屏视频特征和移动传播的需求,我们探索将音视频符号、动画元素、数据编程、短视频特效等融合在一起,最终推出了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进一步,我们将这一实践创新的成果命名为“融视频”,目前这一概念已经被新闻传播业界所关注和使用,并在一定意义上为新闻传播理论提供了新的概念资源。这就是“新闻教育实践观”所追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指的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功能、使命以及发展路径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是教育理念的来源,教育理念一旦成型或成熟,会对教育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总结多年来新闻传播教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新闻教育实践观”,这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创新意义。
3.“四创融合”:以实践带动创意、创作、创新、创业全流程贯通
“实践赋能·知行合一”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探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除了本文所列举的“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红色文物青年说”“光明影院”等实践案例外,相关的实践案例还有许多。此外,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同行的相关经验探索也十分可贵,这为我们进一步讨论实践赋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参照。当前,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全媒型人才为目标,已成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自然离不开对“实践”问题的重视和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扎根中国大地办新闻传播教育,弘扬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思想,突出实践赋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我们可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路。
“新闻教育实践观”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螺旋式上升”。所谓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是指不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新一轮的创新,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良性互动。在媒介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新闻教育更不能脱离新闻实践,理论教学应与实践保持同频共振。
学生们在公益实践中,实现了“创意→创作→创新→创业(公益服务)”的全流程贯通,即通过实践教育,将学生的创意变成作品,在创作中形成创新,进而孵化成社会认可的创意产品或公益作品。学生的作品直接服务视障人群,不仅使学生的价值信念、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实践正好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守正创新,离不开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对现实问题的准确研判,以及在经验摸索基础上的总结与思考。中国的教育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闻传播教育的道路上,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探索可以作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此透视如何通过扎根中国大地办新闻传播教育,抓住“实践赋能”这一关键突破口,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第一,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学生对于业界实践的理解往往是存在隔阂的,对最新的案例也不甚了解,甚至十分陌生。正是基于案例教学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连续十年建设“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将每年涌现出的“好记者”“好新闻”“好作品”打造为具有思想性、前瞻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库,引导学生向好记者学习、向好作品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案例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
文章来源:《新闻传播》 网址: http://www.xwcbzz.cn/zonghexinwen/2022/0627/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