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赋能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一大突破就在于打通学界与业界、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之间的隔阂。师生指导下的高水平实践作品,不再是“演练”“练习”“作业”,而是直接可以成为业界发表、刊播、推送的高水平作品。换言之,学生在学校的高水平实践,可以直接服务社会与行业的需求,使得过去狭义的实践教育能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
原载2022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略有删减)
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也是同步展开的。在“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中,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分割的,而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后的动手实践拓展开来,把整个实践项目变成了一堂大课。在制作《红色文物青年说》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手把手”带领学生团队,一边讲解视听制作与传播的专业知识,一边指导学生现场录制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将传统视听创作与新媒体手段有机结合,并创作融媒体折页、二维码海报、掌上数字书架等新媒体作品。通过这一实践过程,既将新理念、新观点融入了教学,又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力、创新力以及职业胜任力。
2.“三位一体”:在实践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整合
“新闻教育实践观”这一理念既突出实践的赋能作用、实践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关键角色,也立足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实际,致力于围绕“实践”打造、构建一套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争取将已有的经验探索固定下来,为新闻传播教育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前文已论述新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其鲜明特点可以概括为:立德树人是根本、实践赋能是动力、知行合一是目标。
第二,以教师、学生为共同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实践。如果仅仅是对优秀案例进行学习,还不足以说明实践赋能的意义。在“中国新闻传播案例库”的建设中,师生团队以“文字+二维码”的形态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呈现,学生动手实践,既提升了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又提高了融合制作与传播的能力。迄今该案例库已收录2939个优秀新闻案例,师生团队连续编辑出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2014-2021)、《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获奖作品新媒体展示手册》(2013-2020)、《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202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案例成果,还服务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尤其是为西部地区新闻传播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料。
围绕“应该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该模式可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整合起来。“价值塑造”处于首位,是指在新闻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模式中,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始终,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新闻教育不只是“术”的教育,更要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才。以2021年推出的104集《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为例,在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全国各高校的百名青年学子讲述百件红色文物故事,让红色文物从纪念馆中“走出来”,发掘红色资源,通过新媒体形式传播红色文化。这一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实践,达到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价值塑造目的。2021年7月1日,《红色文物青年说》视频微党课在央视网上线,截至同年7月9日,观看量就达到1035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第三,通过实践赋能应用型、复合型、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推动新文科建设模式创新。与以往的实践教育课程或者课后实践不同,“新闻教育实践观”理念下的实践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实践。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记协的指导下,连续两年建设“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并形成长效机制,即是一种高水平实践的教育路径。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已邀请了74位政治立场坚定、新闻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优秀记者讲解新闻工作实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建设还实现了对我国719所新闻传播院校的全覆盖,惠及20余万新闻学子,全国新闻学子共上的一堂国情大课、思政大课、实践金课,有力引导新闻学子认识中国国情、增强道路自信、树立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要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储备、人才支撑。“四个服务”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独特价值。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人文底色的社会科学,新闻传播教育则主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全媒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当前,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当前,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样需要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要求的专门人才队伍。无论是从民族复兴大业还是从国际格局变化、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等方面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都十分重要。
文章来源:《新闻传播》 网址: http://www.xwcbzz.cn/zonghexinwen/2022/0627/1866.html